ChatGPT狂欢:概念股1670倍PE 一天成本3亿元
作者 | 宋婉心
编辑 | 潘心怡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ChatGPT究竟能衍生何种商业模式还是个未知数,但它在资本市场已让不少投机者赚了盆满钵满。
与之关系紧密的美股市场最先掀起波浪。利用ChatGPT写稿和发稿的Buzzfeed,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涨超三倍,整合GPT-3到商用服务里的大数据公司C3.ai,今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146%。
随后在太平洋彼岸的A股,ChatGPT概念开始了狂欢。截至2月8日,Wind 编制的 ChatGPT 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达52.06%,4只个股涨幅超100%。指数市盈率为173倍,其中天玑科技甚至高达1670倍。
ChatGPT指数中包含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科大讯飞和云从科技,数据标注公司海天瑞声,甚至还有很难和这项技术联系上的汉王科技和视觉中国。从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开始,汉王科技每天都涨停,收获七连板,股价从16.74元翻番至35元。
类似的炒作并不陌生,此前的VR、元宇宙等都在技术周期的起伏中上场“收割”。
2015年,暴风集团声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VR公司”,上市后连续29个交易日涨停,不到3个月时间,股价从7元暴涨至327元,累计涨幅高达46倍;2021年11月,天下秀凭借一封元宇宙社交产品公开信,市值4分钟飙升50亿元;而眼下,濒临破产的奢侈品电商寺库在宣布将ChatGPT与业务结合后,股价暴涨125%。
一如此前的元宇宙和Web3.0,ChatGPT在一些公司的业绩真空期满足了投资者的想象,被资本市场爆炒。新的泡沫又来了,这次会有不同吗?
高级版Siri?
要准确理解ChatGPT并不容易。
对大众而言,使用ChatGPT普遍围绕“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和“文案写作”等功能,用法多样,也就更难对其下定义。
而在不少行业人士眼里,相比于一个工具或产品,ChatGPT更像是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
一位科大讯飞内部人士告诉36氪:“讯飞主张的‘人机协同’概念,在这项技术(ChatGPT)上,我感觉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帷幕。比如,虽然我们依旧没法用ChatGPT来取代程序员的工作,但它生成的代码已经给到了很好的demo,这在以前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查找。”
“Siri只是做到了0到1,ChatGPT可能做到1到无穷。”一位AI创业者表示。
技术层面上,ChatGPT是一种聊天机器人模型,其中的“GPT”是“生成式预训练”,所以ChatGPT背后是以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式AI模型(Generative Model)”为基础。“生成式AI”强调学习归纳后进行演绎创造,生成全新的内容,本质是对生产力的提升和创造。
准确说,ChatGPT是GPT迭代出的第3.5个版本,2018年GPT-1诞生,到了2022年,OpenAI为给GPT-4收集用户反馈,而发布了GPT-3.5,也就是如今的ChatGPT。
这样一个计划外的产品,却引发了超出预期的热度。发布两个月后,最新数据显示,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1亿人,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
2022年下半年开始,AIGC及ChatGPT关注度大幅提升。券商中金认为其本质是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阶跃。与此同时,2022年被不少机构视为该技术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之年。
相比于“技术大乱炖”的元宇宙,ChatGPT的技术支撑似乎更为扎实,且具备具体、可实现、可普及的落地场景。
头部大厂闻风而动,昔日元宇宙被弃如敝履,纷纷投身AIGC的建设中去。
微软最为典型,今年1月,微软2015年上线的虚拟现实社交空间AltspaceVR宣布将于3月10日关闭,混合现实工具包团队也被全员裁撤。比尔盖茨在1月的采访中表示:“我不认为Web3有那么重要,也不认为元宇宙本身是革命性的,但是人工智能是颇具颠覆性的。”
更多科技巨头开启“军备竞赛”。Google推出AI聊天机器人Bard,当天股价拉升4.5%,百度官宣“文心一言”聊天机器人将于3月推出,当日市值暴涨600亿港元,阿里达摩院也正在内测对话机器人,科大讯飞则将在AI学习机率先落地类ChatGPT技术。
大厂入局的同时,独角兽也不断涌现。根据Pitchbook数据,自2020年以来,VC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增加了425%,达到21亿美元,其中6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Jasper等企业年收入超千万美元。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公司增多、投资增多,并不意味着后来者能打破格局。长远来看,类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应用门槛高起,不少行业人士表达了对新玩家的担忧。
首先是技术门槛。“ChatGPT领域对于AI创业公司而言,比较难介入。”前述科大讯飞人士表示,“GPT的迭代和发展需要稳定底座推进,这项技术更适合为大厂所用,让落地更容易。”
所谓“底座”,是AI训练过程所需要的算力、数据和算法模型,也就是AI最主要的三个技术门槛,同时也是大厂更具竞争力的方面。
以ChatGPT为例,OpenAI的开发离不开背后大股东微软所提供的支持。
除资金的注入外,微软的AI大模型及强大算力是助力OpenAI的关键。据悉,ChatGPT的训练使用了微软专门建设的AI计算系统,由1万个V100 GPU组成的高性能网络集群,总算力消耗约 3640 PF-days。
大模型是当下主流的AI技术路线,目前业界主流的AIGC模型都是千亿级、万亿级参数量的水平。比如,OpenAI为了让GPT-3的表现更接近人类,用了45TB的数据量、近 1 万亿个单词来训练它,大概是1351万本牛津词典。
因此,大模型很大概率是企业竞争的护城河。而目前国内自研的大模型,悉数出自互联网大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的M6大模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
中金认为,ChatGPT为代表的模式背后,成本、算力、场景、数据等多维度需求铸就高门槛,大模型路线下,未来行业格局趋向集中,泛化通用大模型能力的厂商将呈现多强格局。
中信证券则预计,ChatGPT的成功不会给搜索产业带来颠覆性的新入局者,但会推动谷歌等搜索巨头加快迭代大语言模型,辅助传统搜索引擎革新。
技术之外,是成本门槛。大模型及其高算力对应的是高昂的资金消耗,以ChatGPT为例,一次运算就要花费450万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2022年,OpenAI公司净亏损总额为5.45亿美元。
小冰CEO李笛曾在《深网》采访中表示:“小冰框架当前所支撑的对话交互量,一天就达到14个人类一辈子的对话交互量。若使用ChatGPT的方法,每天成本将高达3亿元,一年成本将超过1000亿元。对于产品化而言,即使再将成本下降10倍,这个商业模式也是无法成立的,因为这个成本与人类比没有优势。”
中信研报也提到,ChatGPT测算生成一条信息的成本在1.3美分左右,是目前传统搜索引擎的3到4倍,单次搜索成本过于高昂。
技术与成本始终是人工智能产业绕不开的两个核心焦点,随着技术投入不断逼近爆发节点,在平衡这两者的问题上,行业格局走向也愈发清晰,即AI行业不会向碎片化方向发展,而是强者愈强,用大模型结合底层全栈自研来解决边际成本问题。
十年来,人工智能需求端高速扩张,但供给端的空间正越来越小,如今热闹的ChatGPT,或许仍旧只是少数人的造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