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系列解读|ChatGPT中国创业者们的末日来了吗
这几天,ChatGPT开始大规模封号的消息在各种社交平台疯传,据不完全统计,受到影响的账户多达百万。而关于封号原因的传言也很多,据说是跟亚洲某区域大批量申请账号卖号有关系。当然,应对方案也有人做了攻略:比如尽量避免使用亚洲地区节点访问,尝试多次切换节点访问;访问时尽量采用英文对话等。
账号被封后,OpenAI 的 API Key 就不能访问,后期大概率也不会解禁,这也导致少数PLUS付费用户在这一过程中被误伤。
但“受伤”最大的,可能还是做代理的或者卖账号的。这些人提前注册了一大批付费账号,这下屯的号被封了,有些可能是上万个账号被封,可谓损失惨重。
尽管国内的大语言模型还没有堪比ChatGPT者,但国内ChatGPT领域却快速崛起了第一批创业者——也就是这些账号代理商。他们的动作在全球都堪称迅速,无一可比,所以才导致此次ChatGPT封禁更针对亚洲区域IP。
中国ChatGPT创业者分类
热点并不能说明一切。中国代理商抑或ChatGPT中介桥,或者更直接一点叫“黄牛”,尽管可能是社交平台中声量特别大的群体,甚至也有许多人将这些黄牛当做中国AI产业的底色,认为中国不过如此,更因此完全对中国AI产业的未来失去信心。
但并不能如此妄自菲薄。ChatGPT目前的表现确实超过中国目前少数企业的大语言模型,如百度文心一言等。很多人更是说文心一言是个抄袭品,未来毫无价值。目前的差距确实要承认,但论者也不应用“非超即败”的二元言论去看待。国内AI应用在某些领域成熟度超过美国,但也有不少领域不如,这些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碾压美国,或者美国AI产业已经把中国企业踩在脚下。
回到更平和的心态下,就要在黄牛之外,看到更多中国的创业者。
黄牛和代理商,可以称为商业模式创业者,即可能完全不懂AI,只是依赖大家对ChatGPT的需求做代理、账号买卖创业谋利,比如基于GPT-3.5的API开发小程序、公众号和网页等。当然他们并没有创立类似外卖、网约车等全新的商业模式,但代理这种非常古老的商业模式依然在AI时代有着生命力。此外,变现ChatGPT的生成内容也是一种方向。比如,用ChatGPT回答知乎、百度App“问一问”等,通过流量获取广告收益、提高知乎账号等级、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业者。比如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已经推出或正在推出类似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产品。目前,百度已经率先推出“文心一言”,华为的“盘古”大模型,腾讯的“混元”AI大模型,也蓄势待发;阿里达摩院据称也要推出类ChatGPT产品,字节跳动也在布局大模型,报道称,语言大模型团队由字节搜索部门领导,图片大模型团队由产品研发与工程架构部下属的智能创作团队牵头;科大讯飞的类ChatGPT技术据说也会在今年5月落地其AI学习机产品中……
此外,大模型领域的研究也在加快。据报道,近日香港科技大学统计和机器学习实验室团队就公布了开源项目 LMFlow。在 LMFlow 的加持下,即便是有限的计算资源,也能让使用者针对专有领域支持个性化训练。基于 70 亿参数的 LLaMA,只需1张英伟达 3090显卡、耗时5个小时,就可以训练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个性化 GPT,并完成网页端部署。
我们在看到商业模式创业者的“投机取巧”时,也不能忽视技术创业者另起炉灶、copy to China时同样也会建起技术壁垒,落后,并不怕;可怕的是一旦有所落后就要全盘否定。
更何况,ChatGPT应用差异的背后,最大的区别还是算力与芯片。
就拿算力来说,ChatGPT经由微软专门建设的AI计算系统训练,训练阶段总算力消耗约为 3640 PF-days。而在推理阶段,以今年1月份独立访客平均数1300万计算,ChatGPT 对应的芯片需求为3万多块英伟达 A100 GPU,初始投入成本约为8亿美元,每天电费就要超5万美元。
而中美半导体的差异,要想拉平还需要较长时日——但我们已经在追赶。
创业潮与失业潮
ChatGPT 还在不断进化。3月15日,多模态的GPT-4发布。不过目前GPT-4 仅供ChatGPT Plus 用户体验,而升级Plus会员需要支付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3月24日,ChatGPT 插件集(Plugins)发布,使其能够联网检索信息并接入各种第三方应用程序,比如,可以让ChatGPT给我们点外卖了。
在ChatGPT等AIGC应用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的技术创业者们还在追赶还未拿出足以匹敌的同类应用时,AIGC应用带来的失业潮似乎却已经到来了。
据报道,一些游戏大厂原画师,现在已经被AI取代。此前这些插画师还坚信,AI永远不可能取代自己的工作。毕竟不久之前,AI绘画还是各种元素粗暴拼凑,输出结果还是无法和人类插画师相比。
但目前,AI绘图软件Stable Diffusion可以更精准地呈现人体姿态、画面层次感,以及复杂的三维结构,并支持用户对图片细节进行调整。那些率先将AI绘画引进工作流程的游戏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第一批因为AI失业的人也随之出现,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外包团队。
据心动网络创始人黄一孟在社交平台爆料,已经有游戏团队把原画外包团队给砍了。有报道指出,一些游戏团队直接将自己的原画师人数裁剪了50%,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裁剪——甚至未来只需要一位人类插画师担任总监(极少数情况下还需要人类来对AI绘画进行修正),而用AI作为公司的普通“员工”即可。
最极端的情况,已经有人进行了想象——未来所有公司只有一位CEO,其他所有高管和普通员工都将被裁汰。
这种AI带来的可怕效率,会不会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当然,这种可怕的影响,也导致很多领域在禁止使用ChatGPT。
据报道,目前纽约的教育系统就全面封杀了ChatGPT。但老师们防ChatGPT如洪水猛兽,却还是屡禁不止学生们用ChatGPT交作业。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美国89%的大学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业。
当然,攻防战是不断升级的。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AI生成文本的全新算法DetectGPT。这个算法可以用于判断文本是否是机器生成,并且不需要训练人工智能或收集大型数据集来比较文本。研究团队声称新算法的检测准确性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并表明该技术可对未来越来越普遍的人工智能写作论文事件起到很好的反制作用。
人工智能越聪明,人类真的就会越愚蠢吗?
其实未必,但人群却会分化。将人工智能作为自己智慧创作工具的人会变得更加聪明,生产效率会更高,将死记硬背的知识扔给机器,将创造性工作留给自己;而将人工智能“李代桃僵”自己原创力的人,则会变得越来越懈怠,越来越“愚蠢”,并逐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当然,任何原创都需要人类自己具有基本的知识,也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对文学来说就是常见典故、成语俚语等,对艺术来说则包括世界名曲、常见旋律、名画流派等等。一切创新,都源自模仿。不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也无法创新。
记忆力上,人类无法与机器比拼,但在创造力、想象力上,人类更应该维持自己的优势。
有专家就指出,现在的GPT,只有大家共同知识的统计关联调整(有巨知识无小文化)输出,而无“我”的定位;只有符号,没有理解。
但ChatGPT目前的很多回答,已经显现出并不是只用简单思维处理复杂问题,甚至能理解一些哲学问题。比如,让其翻译“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干哪行都行。要是不行,千一行不行-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行行不行,干哪行都不行。要想行行行,首先一行行。成为行业内的内行,行行成内行。行行行,你说我说得行不行”这样一段极其复杂而歧义的中文段落,ChatGPT的表现就远超谷歌翻译、百度翻译等应用。
挖矿、虚拟货币、Web3、元宇宙等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热潮,此起彼伏,甚至随风消逝。而现在GPT4,被认为最可能一直火下去的方向,甚至决定大多数人未来的工作。
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ChatGPT的技术创业者们还没有做出足以匹敌的同类应用,失业潮就随之而来。但AI再聪明,也无法消费。一个所有人失业、丧失消费能力的社会,如何与AI共存呢?
只有两种可能,要么AI成为人类的工具,要么人类成为AI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