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

ChatGPT让每个人都成为“懂王”?

  ChatGPT的出现是互联网最近几个月以来的最大事件,与曾经的google一样,它大幅度地提升了我们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然而,这种信息获得能力的提升是否必然意味着个体知识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相信大部分理性的人对此都会持否定的态度,但仍然值得警惕的是,搜索等高效信息获得工具的出现,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深刻影响了个体对自身能力以及自己所拥有知识的评价,让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今天我们将介绍一篇有意思的相关研究。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可能理解和记忆所有人类已知(创造出来)的知识。我们对知识的获取和交流,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比如接受教育,咨询专家,查阅书籍(他人的成果)来实现的。由此,人类就构建出了一套知识互动和交流的系统,据此我们可以将知识划分为我们自己大脑中记忆的内部知识(internal knowledge)和由他人记忆的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因而现实中,一个人不需要知道所有知识,只需要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即可。

  即使是面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比如SpaceX的一级助推器回收项目,也可以通过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心理学上认为个体人类的认知,本质上是群体性的:人的思考,记忆和认知是一项协作性的任务,涉及到调用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内、外部知识之间的分野,似乎正在被消除。互联网作为实时可获取的知识载体,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和应用。相较于长辈,千禧一代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是百度一下,检索一下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是知识类的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许多生活经验类的知识(如小红书上集美们的各类经验帖),也可以从互联网中快捷的获得,这类信息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就拿厨艺来说,上到国宴菜天花板“老饭骨”,下到家常菜女王“小高姐”,还有美食届“新垣结衣”绵羊大姨的新奇料理,在互联网平台上,你总可以找到属于你的美食博主。这要放在20年前,你若想提高自己的厨艺,除了报名烹饪学校或私人拜师,恐怕没有别的途径。这得益于互联网作为信息的桥梁,拉近了普通人和各类知识的距离,实现了知识的“下沉”,让人可以“敲几下键盘”,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有一个问题:看了就等于会了吗?是不是看过互联网的知识,自己就真的懂了?这会不会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眼高手低呢?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Adrain Ward就做了这样一个研究设计,来研究人们会不会错误的将互联网上检索到的知识,当做是自己本身具有的知识。换句话说,互联网有没有增加我们的虚假自信,让人感觉自己啥都懂?于是他设计了8组对照实验,来研究使用谷歌搜索引擎,是否会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是否会模糊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界线?是否会使人错误的归因互联网知识就是自己的?以及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由于实验设计比较复杂,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盆友,可以由文末的参考文献去查看原论文,小编本文中以介绍研究结论为主。

  首先,相对于未使用谷歌搜索的对照组,使用搜索引擎的认知测试得分更高,并且对能回答问题的自信也更高。这说明,互联网确实显著地提升了我们对知识获取的能力,并且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表现的更自信。但是,以谷歌搜索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掩盖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之间的区别,更容易让人将互联网检索到的知识,错误的归为自己的内部知识,特别是在面对常识类的问题时。只有当问题的难度上升到超出自身的认知范围时,他们才会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外部的。

  这说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来源渠道,确实增加了人们的“虚假自信”,让人以为自己懂得更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网上冲浪时会遇到许多“杠精”或“懂王”,他们并不具备实际的能力,但在检索了一些信息后,就以为“懂了一切”。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国宴大师的视频下,有人教大师如何做菜;在郎朗音乐会的视频下,有人教他不要弹错音的荒唐评论。当然“懂王”的伪装,是非常容易被戳穿的。

  近期一个经典的例子,发生在围棋职业棋手战鹰的直播间里。一位日常嘲笑她职业二段以及2021年“2-16”战绩的小黑子,在与鹰酱的对弈中被杀到片甲不留,拷打到“道心破碎”,无地自容。特别是在对局中,鹰酱发现对面居然还搞不懂“征子”这个围棋入门级别的常识。可见“懂王”们,自身的实力和自我想象中的水平差距太大,那些评论里教郎朗弹钢琴的人,可能现实中连钢琴一共有几个琴键都搞不清楚(标准钢琴一共88个键,52白,36黑)。

  那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误将检索到的知识当做是自己的呢?Ward教授认为,部分原因是互联网搜索的速度比人脑完成内部信息检索的速度快。如果互联网在人们完成内部记忆检索之前就回答了问题,人们就永远不会意识到内部搜索的结果是空的,而就错误的认为他们确实记住了一些信息。但实际上,若没有互联网,他们是不会知道的。此外,随着互联网检索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习惯,互联网检索也逐渐被内化为人们认知的一部分,它似乎成了人自身的一种感知能力,因此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区别就越来越模糊。

  当然,互联网对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常识和记忆性的知识上。在面对数学、社交能力相关的知识时,互联网并不会发挥什么显著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没有人在李飞飞老师的视频下,教她卷积神经网络;也没有人在汤家凤老师的视频下,教他解线性方程。

  正如Ward教授所言:在一个搜索互联网往往比搜索自己的记忆更快、更容易的世界里,人们会认为自己知道得更多,但实际上他们比以往知道的(掌握的)的更少。但这并不是互联网的过错,而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任何能力的养成大概率都遵循“一万小时定律”,没有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掌握所有的知识,唯有勤恳努力,才能做好一件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登录 注册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