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

ChatGPT狂飙出圈 你了解吗

  推出仅5天,用户超100万;上线两个月,全球活跃用户破1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做题、会写诗、懂代码、几秒钟撰写论文,可以聊天交互……近日,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成为AI界“顶流”,其关注度持续提升,话题不断发酵,成功“破圈”,成为新晋“现象级网红”。ChatGPT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为何能得到人们如此青睐?ChatGPT的诞生,业界对于人工智能又有哪些思考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变身“智慧”助理

  “最近,许多人都多了一位‘网友’——ChatGPT,它是一个聊天机器人,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资深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田涛源介绍,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赋予了它初步思考总结分析的能力,俨然是一个“全能小助手”。

  “ChatGPT确实不一般!”大同网友@ 一月不安静在微博上分享道,“我让ChatGPT撰写一个关于刀削面的美食推荐视频脚本,几秒钟就完成了,且完整地包含场景、音乐推荐、分镜头等元素,不仅合乎逻辑而且具备可操作性,我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就能使用了。”

  2月18日,太原白领王倩楠在体验ChatGPT以后感慨道:“ChatGPT在书写邮件、校对文书方面表现出色。”记者发现,在网友分享的与ChatGPT的互动实践中,类似的体验不在少数,尤其是从事文案、传媒、咨询、分析、教育等内容生产和服务业领域的网友,他们多数认为ChatGPT作为一款更加智能的助手型工具,可以辅助他们高效地完成工作。

  “我从事的是绿色环保行业,往常我需要借助网络、报纸等渠道才能了解到全国各地关于生态领域的政策和新闻,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来搜寻,而且还得注意甄别过时信息等,人工成本较高。而ChatGPT可以做到跨行业、跨领域精准的信息推介。”北京华碳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勃霖一直在持续关注ChatGPT,他对这一新兴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他告诉记者,ChatGPT的强大在于其海量数据资源和更加精准的数据匹配与整合能力,它能够减少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田涛源表示,ChatGPT不仅能进行数据搜集和匹配,而且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自行生成关联性内容,更接近人类的聊天互动,因为能回答包罗万象的各种问题,而显得“博学而智慧”。在实际应用上,ChatGPT能帮助文字工作者撰写新闻稿、公文、行业分析、邮件撰写、简单编程等,并一定程度上让搜索引擎升级为对话形式的“百事通”。

  ChatGPT会抢谁的饭碗

  “技术工种、法律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平面设计师、客服……”2月11日,央视网整理了一份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十大职业清单,火速登上热搜,“ChatGPT会抢谁的饭碗”“ChatGPT说会取代人类一部分职业”“ChatGPT或导致20种工作失业”等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它让我感受到了危机。”毕业以后有志于从事传媒行业的山西工商学院学生王伟卓对此不禁唏嘘道:“以前网上就有所谓的文章生成器,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自动生成一篇长文,但那种文章逻辑混乱、内容空洞,而ChatGPT写出来的东西逻辑流畅且有质地,这是要‘呛行’啊!”他直言ChatGPT可能会对媒体人造成很大冲击,自己必须加强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

  科幻类自媒体作者“青青子衿”则提出不同看法,“我给ChatGPT下指令写一篇有创意的科幻故事架构,事实上它并没有做到。”她表示,ChatGPT更适合“套路”化整理,在内容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大量固定格式、重复填空型、不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将优先被ChatGPT分担,而需要创新性、创意类的深度思考职业、且依赖真实性和稳定性内容、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职业,是必须以人为主来完成的。”田涛源也表示。

  大数据分析师吴昊则表示,ChatGPT的确能够荷载海量信息,并更“智慧”地加以提炼和整合,但人类对问题进行洞察和思考而生成的“创造性”的东西,是人工智能的“弱点”,所以目前来说,AI的智慧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即使部分工作未来逐渐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也必将催生新的业态和就业岗位。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商务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

  喧嚣背后有“隐忧”

  伴随ChatGPT概念的火热,国内科技公司也纷纷宣布它们的人工智能布局。百度计划在3月推出聊天机器人“文心一言”;腾讯也证实拥有相似产品和AI生成内容的计划,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也表示其相关技术和研究正有序推进……

  人工智能技术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人们认为无法达到的极限,那么,ChatGPT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是助力工作、便捷生活的“蜜糖”,还是引发失序、制造混乱的“毒药”?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对滥用ChatGPT工具进行学术造假、引发舆论安全风险等表示担心。

  “我更担心它可能涉及的学生课业造假问题。”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冯梅说:“在关注ChatGPT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国内外部分高校称已经有学生用它来交作业、写论文,而这种‘讨巧’实际上却是一种作弊行为。”冯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了解,国内C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近日发布声明: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ChatGPT)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如有隐瞒使用情况将被退稿或撤稿。此外,香港大学也在2月17日表示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否则以“抄袭”论处。

  值得一提的是,2月16日,一则“杭州将在3月1日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后经核实为假消息,而这条新闻正是出自ChatGPT之手,系一位小区业主以玩乐心态尝试用它写了一篇杭州取消限行的新闻稿,并发在业主群里,经其他业主截图转发后,造成错误信息传播,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ChatGPT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所以用户有义务从技术修正角度,识别排除造假内容,或者防止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进入特定的领域。此外,法律是科技的缰绳,我们需要解决其背后的隐忧。”吴昊直言。

  本报记者崔玲玲 王少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登录 注册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