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

代表委员“高言值”丨拥抱“ChatGPT热潮” 代表委员亮出“冷思考”

  2023年开年以来,ChatGPT成为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可以根据议题撰写论文、诗歌、演讲稿、工作报告等,在很多领域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能力。面对这款“无所不能”的应用,我们的社会将面临何种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引发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梁伟:

  需警惕英文语料库带来的偏向性

  “这款程序经过超3000亿单词语料库的训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为人类工作生活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梁伟看来,其中潜在的风险,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经过测试后,梁伟注意到,ChatGPT在科学技术方面生成的内容基本是中性的,但是在面对文化、社会等方面问题时常常有失公允,不够客观,梁伟分析,它与传统的搜索引擎还不一样,传统搜索引擎会有多个结果,可以供提问者甄别,而它的参考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更易左右使用者的判断和思想。

  “如果使用者借助ChatGPT模型,生成工作报告、计划等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梁伟说,使用者可能会不自觉地输入些敏感的数据和信息,ChatGPT将依此建立起大规模的语言模型,这些模型通过训练学习,将给出不利“答案”。

  梁伟认为,面对ChatGPT,还要规范个人与组织对类ChatGPT工具的使用行为。他呼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数据保护、数据与代码审核、安全监测、应急响应等方面制定管理办法,为ChatGPT工具的安全使用划定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

  为优化教育模式“打开一扇窗”

  ChatGPT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注意到,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来可以胜任许多一般性白领人员的工作,必会对教育、人才培养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产生巨大影响。

  “ChatGPT的出现,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褚良银思考,“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顺势而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褚良银认为,以此为契机,可促使现有教育模式朝着更有效的方向优化。

  “一方面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褚良银认为,应从小学生开始,适当多开设一些与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比如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引入丰富多样的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

  在他看来,未来人才中,最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当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人类的普通工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应更多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褚良银说,“建议引入创新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与策略,鼓励并培养他们‘异想天开’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创新和勇于创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发挥创造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的实践性创新活动如何开展?褚良银进一步提出建议,除了把这类活动纳入学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还要通过实际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意作品和创新课题等实践性教育,“一定要顺势而为,我们的教育方式要从讲授型教学向实践型、参与性转变,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工具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霞 图片 受访者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登录 注册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