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

好玩烧脑 想问就问 “提问ChatGPT”成新鲜时尚

  最近,OpenAI公司开发的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出后,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同时,ChatGPT也引发诸多热烈探讨和争议。诞生于大洋彼岸的ChatGPT能适应东方文化吗?如何看待“ChatGPT现象”?我们当如何面对“ChatGPT热”?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进行采访,并请相关专家解析。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火出圈的ChatGPT

  引来众人“拷问”

  最近,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全球,发布5天用户破百万,发布2个月活跃用户破亿,迅速成为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一款应用。写代码、做作业、搜菜谱、聊天、写小说……ChatGPT貌似无所不能。

  何为ChatGPT?

  专家介绍,chat意为“聊天”,GPT则是英文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的缩写,表示“预训练语言模型”。作为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ChatGPT的技术基础是超大参数规模、超大训练集的模型,再加上结合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如此才成就了它的‘无所不知’,它将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从武汉走出的青年学者、畅销新书《AIGC:智能创作时代》作者杜雨博士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

  时下,国人对ChatGPT的关注热潮奔涌。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内真正注册使用ChatGPT的用户尚不多,注册难点在于需要验证一个国外的手机号码。更多的人是间接通过拥有账号的朋友或第三方测试平台,抱着尝鲜体验的态度,向ChatGPT提出各种“拷问”并分享各种有趣答案。比如——

  有文学界人士提问“你会取代人类作家么?”回答是:不会,机器写作技术现在还没达到取代人类作家的水平……

  有影视圈人士提问“如何评价《狂飙》中张颂文的演技”,其回答模棱两可:对张颂文的演技有部分观众喜欢,也有部分不喜欢……

  武汉文旅局微信公号提问“武汉三镇谁最厉害?”回答竟然说“武汉三镇是指江岸区、江汉区和硚口区”,令人哭笑不得。其他多数问题如“武汉国际影响力如何”等,则得到了颇有水平的回答。

  国内微博博主祝佳音在与ChatGPT聊天时,对方很快学会了以老北京的口吻说话,俨然一个地道的“老北京”。

  “涓涓细雨榭叶开,渐渐见影望思来……”武汉一位诗词爱好者向ChatGPT求得“思念女孩的诗”一首。对此作品,湖北省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巴晓芳的评价是:文理有不通之处,有生造词汇之嫌,从格律来说则多处不合要求。

  五花八门甚至故意调侃刁难、十分“烧脑”的问题,考验着ChatGPT的水平和“情商”。

  实用性强,有时也挺“胡诌”

  “ChatGPT知识面广,是非常棒的辅助工具。”这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读博士生夏易的感受。他说,在科研过程中,ChatGPT出色的编程能力帮他解决了不少代码问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科研人士、职场白领通过使用ChatGPT,深刻感受到了其实用性。而在涉及一些专业话题时,ChatGPT也难免有“胡诌”的情形出现。

  今年1月,武汉一家公司的会计阿昊(化名),临时需要写一篇如何通过财务帮助企业决策的总结。情急之下,他求助一位注册有ChatGPT账号的好友,结果,通过把软件3次写作的内容糅合提交给需求方,最后获顺利通过。“材料中的内容都是行业内普遍的说法,用ChatGPT来应对问题不大。”阿昊说。

  另一位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王博则表示,ChatGPT的学习能力和“胡诌”能力都让他震惊。王博于去年12月注册账号后,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Majorana”,然后据其回答再进一步提问,“问到第4个问题就发现明显错误了,遂放弃和它讨论物理”。还有一次,他询问有关豫西抗日根据地土地回赎运动的相关信息,并让ChatGPT推荐几本相应的文献书籍,结果它给出的十本“书”,实际上并不存在。

  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可奇等笛箫专家,尝试向ChatGPT提问“如何演奏好笛子”等问题,结果对其给出的洋洋洒洒的答案,专家们认为“基本上是拼凑应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曾围绕阅读、写作等10余个问题与ChatGPT聊天。得出结论是,ChatGPT确实高效,对部分问题如真人般对答如流。但可能由于其“信息投喂”不足,“学习内容”不够等原因,其回答仍然存在一些语法差错,部分回答还不专业。

  来源: 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熊磊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登录 注册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