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

是谁在抹黑中国科技企业做不出chatgpt?|文心|百度|模型

  是谁在抹黑中国科技企业做不出chatgpt?|文心|百度|模型(图1)

  作者 | 曾响铃

  文 |?响铃说

  赶ChatGPT热度,百度3月初就要发布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服务“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似乎无法提振资本市场对百度的信心。

  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报发布后,百度的股价便出现了下行的走势。一大缘由可能是市场对商业化的担心。

  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AI领域教授Tom Goldstein的测算,ChatGPT完成一次30字左右的回答,需要花费0.01美元的运算成本。以ChatGPT过亿日活估算,日均运营成本超过100万美元。

  这样一来,“文心一言”所需要的训练成本和运营成本将是一项新的烧钱“游戏”。

  同时,还有不少声音开始质疑百度推出“文心一言”是因为“慌了”,甚至认为ChatGPT带不动百度,说什么【ChatGPT反噬百度】。。。。。。

  质疑归质疑,事实也要承认:国内这么多大厂跟进ChatGPT,都不及百度“文心一言”成色好。

  早在ChatGPT在用户层面爆火之前,百度早就基于自身的AI全栈能力做了增强大模型“文心”,只不过不是GPT方向,而是面向工业、能源、金融、通信、媒体、教育等各行各业的产业方向。

  比如,百度与中国人寿的合作,基于文心大模型,中国人寿实现了保险合同条款的智能解析,自动提取近40个维度的关键字段,极大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底层技术早已经有了累积并在B端跑通了,百度顺着ChatGPT的热度官宣推出“文心一言”也就是加个C端交互系统的事儿。

  实际上,就连“文心一言”也不是ChatGPT火了之后,百度才顺势做的。

  早在三年前,“互联网+百人会”上,李彦宏就透露了“文心一言”的布局;去年,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判断人工智能发展在 “技术层面和商业应用层面,都有了方向性的改变”时,百度就已经开始做“文心一言”了。

  这也是为什么,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说:“就底层技术而言,ChatGPT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也不是什么革命性的东西。许多研究实验室正在使用同样的技术,开展同样的工作。”

  技术在手,百度毫无压力可言。

  但大家对百度的负面情绪,百度得挨着,这一点都不冤。

  既然已经有了颠覆搜索体验的个明星产品,却没想着早点面向C端推出来改善日常搜索体验,被用户骂那是活该,并影响了股价,那是活该。

  三年前,百度“文心一言”开始布局时,李彦宏就看到了“AI技术进一步成熟,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大幅提升效率,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周围很多人天天盯着股票价格,会告诉你别人又做了什么特别火的产品”的杂音下,坚持把时间轴稍微拉长一点,来看技术的价值。

  但结果就是,把在C端看不到什么可观收益点的有价值的技术,先拿去B端赚钱。

  去年4月,百度集团副总裁吴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心大模型”的收入来源,一方面百度自身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行业客户的垂直场景结合,进入百度智能云的营收当中。

  那时候,“文心大模型”的个人、企业开发者数量已超过6万人。

  先盯着变现,背后的苦衷无外乎是,做出“文心大模型”,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力和基础模型,即便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能够持续运转下来也是在持续挑战极限。

  可是是为了防止被吐槽“卖惨”,百度并未透露“文心大模型”在投入方面的具体数据,只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写过“数十亿美元”这样一个模糊的数据。

  倒是有研究估测过,训练1750亿参数语言大模型GPT-3,需要有上万个 CPU/GPU24小时不间输入数据,所需能耗相当于开车往返地球和月球,且一次运算就要花费450万美元。

  李彦宏也清晰地认识到,AI基础技术“没有快钱可赚,很多人会怀疑、会离开”。

  要把如此烧钱的“游戏”玩转,百度确实只能把自己逼得掉进钱眼里,一边投入研发,一边寻求B端变现支撑项目跑下去。

  只是,李彦宏也说了,“不管面临多少压力,面临多少诱惑、多少质疑,都坚持自己的判断,坚持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既然对于百度来说这是一条不会停下来的路,不如在合适的时间点让普罗大众也享受到最新技术的普惠,并且适当透露技术和商业化是在同时进行,也免得挨骂还被质疑商业化不行啊。

  有了新技术就得早点拿出来用。不然,做了事还得被骂被误解的“大冤种”事件,可能还会发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登录 注册 退出